公元前122年,從西域滿載而歸的博望侯張騫為漢武帝帶來了一條重要的情報:在大漢帝國的南面,有一條不為人們熟知的古老通道,可以經(jīng)過身毒(今印度)直插匈奴人的身后。這一具有重大戰(zhàn)略價值的信息,使得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很快做出決定,派出使者,打通西南夷的交通,實現(xiàn)對強大敵人匈奴的戰(zhàn)略包圍。于是,云南在這樣一個偶然中,與華夏文明有了一次邂逅。
千年后,考古學家拂去時間的塵埃,重新揭開了古滇國神秘的面紗。
滇國人穿對襟長衫,女子挽羈,佩戴耳飾、手鐲等。男子腰束寬帶,飾圓形扣飾。
持傘銅女俑
圓形鎏金猴邊銅扣飾
在石寨山發(fā)現(xiàn)了許多制作精美的農(nóng)具,其中有些尖葉形鋤上還以極細的線條,刻上孔雀、牛頭等紋飾,顯然很難想像當時的生產(chǎn)工具會有如此奢華。
尖葉形孔雀紋銅鋤
滇人房屋以干欄式建筑為主,一般分為上、下兩層,人居其上,畜處其下。頂部用木板或木條覆蓋,上、下層之間有獨木梯相連。
銅房屋模型
滇國青銅器上的舞蹈形象眾多,可推想當年舞樂之盛?;蝻椨痿幔虼饔鸸?,或披獸皮,或執(zhí)樂器。
四人樂舞銅俑及線圖
南詔、大理國是歷史的一個傳奇。南詔把佛教作為自己立國的依據(jù),卻歷盡刀光劍影,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篇中都曾留下了戰(zhàn)禍的記憶。大理國22代國王,有10位遜位為僧,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帝僧”王國。多年以前,從未到過云南的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說里描寫了許多關(guān)于大理的故事。在他眼中,這是一個俠士出沒、充滿神奇的“妙香佛國”。
在此次國寶文物的競猜中,觀眾呼聲最高的莫過于阿嵯耶觀音像。作為南詔國、大理國最重要的一位神祇,其造型非常獨特:纖細修長挺直的身軀、高聳精美的頭飾、發(fā)辮及服飾都與其他觀音造型迥然不同,為鮮明的云南地方觀音像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全世界目前發(fā)現(xiàn)的阿嵯耶觀音造像約有20余尊,云南省博物館收藏有7尊。
云南省博物館館藏阿嵯耶觀音
初聞聶耳小提琴登上《國家寶藏》,很多觀眾表示不解,為何這樣一件普通的文物會稱之為“國寶”?但當國歌直擊每個人的心靈之時,我們才明白,這不僅是云南人民的驕傲,更是每個中國人的自豪。
聶耳一生除創(chuàng)作了40首音樂作品外,還留下了評論、散文、小說、電影劇本、電影故事、述評、報道、日記、書信、作文等珍貴的文字資料。這樣一個奮進、優(yōu)秀的年輕人,是時代最強的榜樣,留下了珍貴的財富。
1928年 聶耳自畫像
聶耳英文手書日記
聶耳在《揚子江暴風雨》中飾演老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