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級別越高=展覽越好看?
其實,并不然……
那么,當下的展覽是怎么做的呢?
“觀看之外”系列叢書的主要構想依托于微信公眾號“源流運動”從2016年1月開始首創(chuàng)的“觀展”欄目。2020年1月,《觀看之外:十三場博物館展覽的反思與對話》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并入選2020年度全國文化遺產(chǎn)十佳圖書。
創(chuàng)作與批評,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軸。“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觀看之外:博物館展覽中的歷史與人》收錄了近年來國內(nèi)外9場以“歷史”與“人”為題材的博物館展覽的評論性文章,延續(xù)了《觀看之外:十三場博物館展覽的反思與對話》所采用的第三方評論加與策展人/學者對話的形式,在保留對展覽基本情況的介紹的基礎上,擴充評論和學術性討論的內(nèi)容,以增強全書的學術內(nèi)涵,探討在展覽中如何更好地討論“歷史”和“人”的問題。
博物館展覽的未來在討論“歷史”和“人”時,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
這個問題或許永遠不會有標準答案,但首先,我們需要傾聽創(chuàng)作者的聲音,也需要正視評論者的懷疑。
9大展覽解讀 歷史與人
01
歷史中的個體與個體背后的歷史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時常一眼便看到了那些“名人”“大家”。但這并不代表歷史只能有這樣唯一的理解方式。以“蘇軾”為例,我們看到了他,但是否也能透過他看到他所在的時代,看到以他為中心而延展出去的更長的歷史?
02
作為大師和重回日常
當博物館想要展示“人”的時候,總會選擇“人”更具光環(huán)的一面,放大并突出。這也是博物館更擅長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理解為是博物館歷來的使命。但是在這種展示手法下,我們所看到的“人”是否便代表真實的他呢?在面對梁思成先生時,透過這場展覽,我們會留下怎樣的新印象呢?
03
從神話、歷史到當代
任何一段歷史都是由人書寫、記錄。過往的史學書寫多偏愛記述英雄人物與上層統(tǒng)治者。如若延續(xù)此邏輯,那么關于英雄或統(tǒng)治者等群像的展覽,可以有多少種釋讀的維度呢?神話與歷史之間的互證,進而映射至當代,這其間的人物關系又該如何串聯(lián)?或許我們可以從大英博物館的特洛伊展中窺探一二。
04
歷史背后的觀念
從歷史到當代,我們時常相信總有些人類所共通的心性、品格或是脈絡延續(xù)了下來,源遠流長至今。這也啟發(fā)著我們,在展覽中刻畫人物時,或許不應局限于歷史中的人物史實,而是上升到對特定時代下人的精神哲學的討論。如果可以,那么以實物為載體的展覽,要如何透物見人且見精神,“永遠有多遠”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答案。
05
作為整體的地方史
當我們將視野逐步內(nèi)縮,回到一個地方史、地方敘事的角度來理解一個區(qū)域的人與生活時,他們會以怎樣的排列組合并呈現(xiàn)在一個關于“地方”的展覽中呢?在講述時,博物館應如何展示地方的往昔與今日,如何記錄地方上那些鮮活的生命,如何平衡地方與整體世界的關系?日本新潟市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很好地回應了上述議題。
06
目光自下
當我們試圖展示的對象是一個更為底層的草根社會之時,讓社區(qū)自主發(fā)聲、“自下而上”地自我表達或者是一種最好的方式。但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自下”?我們真的有可能做到“自下”嗎?史家胡同博物館就向我們展示了這座博物館是如何成為社區(qū)會客廳、聚集地并深入?yún)⑴c社區(qū)建設與發(fā)展。
07
他者的歷史
他者的眼光不僅是一個狹義上的人類學問題。當我們看到一個陌生的族群,一種不同于“我”的生活方式乃至婚姻和家庭體系,更傾向于從自我認知的視角去解讀,但這樣的邏輯是否合理?基于此,也引發(fā)我們思考怎樣才能在看與被看之間尋找到平衡,進而去書寫一個陌生的族群,豐富我們看世界的視野。一起走進“摩梭Moso”來尋找答案吧。
08
帶著性別意識看歷史
無論是歷史還是當代,女性都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缺失的作用。但展覽中對于女性的刻畫常常是不足的。實際上,博物館中收藏有相當一部分的女性相關文物,而這些文物又包含諸多對當代社會有啟發(fā)性的內(nèi)容,博物館如何挑選文物和解讀并回應當下,試圖直面當代性別問題的“麗人行”或許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09
記憶存在著傷痛
博物館作為記憶生產(chǎn)和儲存機構,提醒著歷史的美好與殘酷。尤其在記錄過往的災難時,總免不了對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創(chuàng)傷的群體的描述。對此,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其中的敏感問題呢?是選擇回避創(chuàng)傷、隱藏傷疤,還是直面過去、砥礪向前?“山川永紀”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溫度的記錄和講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