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就像一位博學的老者,他善于講故事,他深刻了解文化的力量,而講什么樣的故事則是博物館的核心,作用關乎成敗。博物館陳列設計現(xiàn)在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已成為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列設計作為新興學科,如何處理它的理性技術和感性創(chuàng)造之間的平衡?而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博物館的發(fā)展歷史和功能定位說起。
由于希臘文化的影響,公元前三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立了一所龐大的博物院,以研究學術學識為重心,設立圖書館,并收藏珍貴文物。百余年后,羅馬帝國掠奪希臘,所有美術品皆移存到羅馬城的宮廷、寺院及王公貴族的家園里,美術品變成貴族私產(chǎn)。中古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寺院成為保存美術品的場所。十六世紀歐洲航海事業(yè)興起,私人搜集珍物的熱潮展開,文藝復興運動亦激起古物學研究的風氣。使博物館學的領域展開新局面,文物分類法與修護技術相隨而起。十七世紀私人收藏家開始公開其珍藏文物供一般民眾參觀,私人博物館出現(xiàn),公共性博物館相繼成立。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間美國各地大興博物館事業(yè),亞洲國家中國、印度、日本、韓國亦新興博物館事業(yè)。二十世紀初葉迄今,現(xiàn)代博物館管理的方法與觀念日趨進步,由靜態(tài)進入動態(tài),視聽設備及新科技皆被應用到新的陳列設計與管理上。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chǎn)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xù)南征北戰(zhàn),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chuàng)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gòu),里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y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fā)現(xiàn)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shù)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于戰(zhàn)亂。學者黃摩崖認定,按照西方的標準,中國最早的孔廟也是最早的博物館。
1863年,世界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在英國牛津市成立—阿什莫林博物館,它是英語世界成立的第一所大學博物館,其藏品最初大多為植物學家兼查理一世御用園藝師約翰·特雷德斯坎特和他兒子的收藏,它的主要作用也是為了牛津大學的教學展示。這是典型的經(jīng)由捐贈行為、將私人收藏進行博物館化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不同點,是特雷德斯坎特臨終前的遺愿:“這間博物館必須對公眾永久免費開放,永遠不得盈利”。
這個時期的中國尚處在清皇朝統(tǒng)治期間,而故宮、頤和園等皇家建筑,儼然是中國版本的“奇觀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文物珍品的收藏一直以皇室為主,在商周時期,周王室便設立了專門的收藏機構(gòu) “守藏室”,并有“薄錄”進行登記。之后歷代奇珍異寶的收藏多以王室為主,數(shù)量大,精品多,且受到封建法律的保護。宋至明清時,才逐漸形成官僚、士大夫為主的私人收藏的風氣。這種風氣是中國早期博物館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國近代早期的博物館是在歐洲人的推動下成立的,主要以自然類為主,如上海的徐家匯博物院(法國,1868)、 天津的華北博物院(英國,1904)、北疆博物院(法國,1913)等,以及1876年京師同文館設立的博物館、1877年上海格致書院建“鐵嵌玻璃房”博物館等。
中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博物館則是由張謇在1905年自費創(chuàng)建的南通博物苑,這是中國人創(chuàng)辦的最早最有特色的近代意義的博物館,其建筑按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進行設計,適宜藏品的收藏、陳列,藏品分天然、歷史、美術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歷史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它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既體現(xiàn)了西方博物館的科學性,又符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南通博物苑是中國現(xiàn)代博物館事業(yè)新紀元的開始。這個時候的博物館,發(fā)展核心面對的依然是歷史和自然。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xié)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gòu)。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huán)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諸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span>
由此可見,無論是世界的博物館、還是中國的博物館,都是經(jīng)歷了從“搜集奇珍異寶”到“不同文化、技術的研究和學習”,再到現(xiàn)在“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huán)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諸于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的一個歷程,是一個由私人化到公有化,再到公共化的過程?,F(xiàn)在的博物館既不同于我國古代的“守藏室”,用來保存皇室珍貴物品,也不同于國外的“奇觀室”,用來收集千奇百怪的事物,更與圖書館、美術館等專題鮮明的公共場所不同,它已經(jīng)明確的提出了是一個通過“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huán)境見證物”,最終實現(xiàn)“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的功能性場所,逐漸進化成為一個借鑒歷史、面向未來的地方。
西方的博物館和中國的博物館相比,中國的博物館增添了政治因素,這是受社會環(huán)境所影響。中國歷史悠久,期間經(jīng)歷了太多的潮起潮落,這些已經(jīng)是中國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概念,這個環(huán)境下的博物館,無疑是被激發(fā)了更加強烈的生機,文化的挖掘是一個對文化研究、保護、宣傳的過程,各種專題的文化博物館亦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據(jù)國家文物局統(tǒng)計,截止到2016年底,我國注冊的博物館已達4873座,這里表現(xiàn)的不僅是我國是文化大國,更重要的一點是現(xiàn)在博物館已經(jīng)和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
中國的博物館建設依然處在高速的建設期,一個好的展覽的誕生,是要經(jīng)歷不斷的理性思考和感性碰撞,不斷的推演才能夠完成的,包括從策劃、籌備,到設計、運營,具有高度的連貫性、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當我們開始陳列設計的時候,第一件事應該是了解展覽的重點和成為重點的原因,尤其是展覽中的文物,作為見證者它們是文化研究和宣傳的載體,是整個展覽的核心,它需要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去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它具有感性創(chuàng)造的因素,也具有一個嚴謹、科學的探索過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找到理性推演和感性創(chuàng)造的平衡點,從而達到展覽的目的,真正的發(fā)揮博物館的能量,使它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